第567章 专门揭短
马寻来上朝,大家也不算意外,毕竟昨天也提及了一些事情。
这个平倭大将军,也该给百官一些交代了。
刚刚开朝,朱元璋就说道,“徐国公,去年朝廷命你清剿倭寇,如今大军凯旋,你是如何看待?”
...
陆旭自任礼部尚书以来,政务繁忙,日理万机,然他始终不忘家风之本,每日清晨必先巡视陆府,亲自过问子弟学业,再赴礼部理事。观音奴亦深知夫君重任在身,遂将家中事务料理得井井有条,使陆旭无后顾之忧。常遇春虽年事已高,然仍常来陆府,与陆旭促膝长谈,共议家国之事。
一日,陆旭自礼部归府,神色略显疲惫。观音奴迎上前来,关切地问道:“夫君今日可有烦心之事?”陆旭叹道:“今日礼部接到江南巡抚奏报,言苏州、松江等地水灾严重,百姓流离失所,亟需赈灾。我已奏请陛下开仓放粮,然户部尚书杨宪却以国库空虚为由,劝陛下暂缓赈灾,待来年税赋征收后再行处置。”观音奴闻言,眉头微蹙,道:“此言岂非坐视百姓受苦?夫君可有应对之策?”陆旭沉吟片刻,道:“我已奏请陛下,愿以陆府历年积蓄,先行赈济江南灾民,以解燃眉之急。”观音奴点头道:“夫君此举,实乃仁义之举。陆氏家训有云:‘忠君爱国,心存社稷’,今夫君以身作则,实乃我陆氏子弟之楷模。”陆旭微微一笑,道:“多谢夫人理解。若得陛下恩准,我即刻命人筹备赈灾之事。”观音奴道:“既是如此,我便命人整理府中账目,筹措银两,以备不时之需。”
翌日,朱元璋召陆旭入宫,道:“陆旭,你昨日所奏赈灾之事,朕已细思。你愿以私财赈济灾民,朕心甚慰。然朕岂能让你一人承担?朕已命户部拨银十万两,命你为江南赈灾使,即刻前往苏州、松江等地,主持赈灾事宜。”陆旭叩首道:“陛下圣明,臣定不负所托,竭尽全力,安抚灾民,重建家园。”朱元璋点头道:“好!朕信你之能,望你早日归来。”陆旭道:“臣遵旨。”
数日后,陆旭整顿行装,准备南下。观音奴亲自为其整理衣物,叮嘱道:“夫君此行,路途遥远,务必要保重身体。江南水土不同,饮食起居皆需小心。”陆旭点头道:“夫人放心,我自会小心行事。”常茂、常升等子弟亦前来送行,陆旭叮嘱道:“我此去江南,少则三月,多则半年。家中子弟,务须谨守家训,不可懈怠。若有人违反家规,归来之后,定严惩不贷。”众子弟齐声应诺。
陆旭一行人自京城启程,沿运河南下,沿途所见,皆是灾民流离失所,田地荒芜,民生凋敝。陆旭见状,心中悲悯,遂下令沿途设粥棚,先行赈济灾民,再行赶路。随行官员劝道:“大人,此去苏州尚有数百里,若沿途设粥棚,恐耽误行程。”陆旭正色道:“民为邦本,本固邦宁。若因赶路而弃百姓于不顾,岂非失职?”遂坚持设粥棚,安抚灾民。
行至扬州,陆旭接见当地官员,详查灾情。扬州知府张文彬禀报:“大人,苏州、松江等地水灾严重,房屋倒塌,田地被淹,百姓缺衣少食,急需赈济。”陆旭点头道:“本官已携银十万两,即刻拨付各地,设粥棚、修房屋、赈灾民。另命工匠修筑堤坝,以防再次水患。”张文彬领命而去。
陆旭亲赴苏州,召集地方官员、士绅,商议赈灾之策。苏州士绅王世昌道:“大人,此次水灾,虽因天灾,然亦有人祸。苏州府衙前年修筑堤坝时,贪腐成风,致使堤坝年久失修,终致水患。”陆旭闻言,面色一沉,道:“此事可有证据?”王世昌道:“有,小人手中有当年修筑堤坝的账目,可供大人查证。”陆旭道:“好,本官定要彻查此事,若属实,定严惩不贷。”
数日后,陆旭查明苏州府衙确有贪腐之实,遂上奏朱元璋,请求彻查。朱元璋览奏大怒,下令将苏州知府、通判等官员革职查办,并派锦衣卫前往苏州,彻查贪腐案。陆旭趁势整顿江南吏治,罢免贪官,任用贤能,使江南吏治为之一清。
赈灾之事渐有成效,灾民得以安置,田地逐步恢复耕种。陆旭见状,心中稍安,遂写信回京,向朱元璋禀报赈灾进展。朱元璋览信大悦,赐陆旭“恤民之臣”匾额,以示嘉奖。
然就在此时,朝中又有风声传来,言陆旭在江南擅权,有结党营私之嫌。陆旭闻讯,心中警觉,遂命人暗中调查。不久,查明此事乃朝中旧臣杨宪所为,此人因户部拨银赈灾之事,对陆旭心怀不满,遂暗中散布流言,欲削弱陆旭声望。
陆旭不欲与杨宪正面冲突,遂上奏朱元璋,言江南灾情已缓,愿辞去赈灾使一职,返回京城。朱元璋览奏,知陆旭此举乃避祸之策,遂允其所请,并命其回京述职。
陆旭自江南返京,沿途所见,皆是百姓安居乐业,心中欣慰。回京后,朱元璋召见陆旭,道:“陆旭,你此番赈灾,实为大功。朕已命礼部拟定嘉奖之策,以彰你之功绩。”陆旭叩首道:“陛下圣明,臣不敢居功。此次赈灾,实乃陛下圣恩所及,百姓方得安生。”朱元璋点头道:“你有此心,朕甚欣慰。”
然就在此时,锦衣卫密报,言杨宪与李善长旧党仍有勾结,图谋不轨。朱元璋震怒,遂于洪武十五年,下令彻查此案,牵连甚广,朝中震动。陆旭虽未直接参与此案,然因其清廉正直,深受朱元璋信任,遂被任命为御史中丞,专责监察百官,以防贪腐。
自此,陆旭身兼礼部尚书、御史中丞、国子学祭酒三职,权势日隆,然其为人愈加谨慎,每日早起晚归,勤勉理事,未曾懈怠。观音奴亦常劝其保重身体,陆旭笑道:“家风正,则国风清。我既受陛下重托,岂敢懈怠?”观音奴闻言,心中敬佩,遂更加支持夫君。
数年后,陆旭年事渐高,遂请辞礼部尚书一职,专理国子学事务。朱元璋念其功绩,特赐“清风亮节”匾额,并命太子朱标亲赴陆府,拜陆旭为太傅,教授太子治国之道。
陆旭晚年归隐,于陆府讲学授徒,子弟皆受其教诲,陆氏一门,世代书香,名垂青史。观音奴亦随夫归隐,二人相敬如宾,共度晚年。
陆旭临终前,召集子弟,嘱咐道:“我陆氏家训十条,乃立身之本,尔等须谨记于心,世代传承。若能恪守家训,修身齐家,忠君爱国,便可无愧于心,无愧于世。”众子弟含泪应诺。
陆旭安然辞世,享年七十六岁。朱元璋闻讯,辍朝三日,赐谥“文忠”,并命礼部为其立碑,以彰其功绩。陆氏一门,遂成大明一代望族,名垂千古。
陆旭自江南赈灾归来,声望更盛,然他深知,朝堂之上,风波未息。朱元璋虽对其信任有加,但朝中仍有不少权臣对其心存忌惮,尤以户部尚书杨宪最为明显。杨宪素来与陆旭政见不合,此次赈灾拨银之事,更令其怀恨在心。他暗中联络旧党,密谋构陷陆旭,欲借机削弱其权势。
陆旭虽未明言,却已察觉朝中暗流涌动。他行事愈发谨慎,每日早朝必准时赴殿,退朝之后亦不与同僚多言,唯恐授人以柄。观音奴亦察觉夫君神色有异,遂劝道:“夫君,如今朝堂之上,风声鹤唳,不如暂避锋芒,辞去要职,归隐田园,以保平安。”陆旭摇头道:“夫人所言虽好,然我陆氏家训有云:‘忠君爱国,心存社稷’。若因权臣构陷而退避,岂非辜负陛下厚望?况且,若我退一步,他们便进十步,终将祸及社稷。”观音奴闻言,只得叹息作罢。
果然,不久之后,一封密奏递至御前,言陆旭在江南赈灾期间,私调军粮,擅权妄为,甚至有结交江南士绅、图谋不轨之嫌。朱元璋览奏,神色凝重,遂召陆旭入宫问话。
陆旭入宫,见朱元璋神色冷峻,遂叩首道:“陛下,臣自江南归来,未曾懈怠,所行之事,皆为赈济灾民,安抚百姓。若有不实之词,臣愿自证清白。”朱元璋沉吟片刻,道:“朕知你为人正直,然此事非同小可。若属实,朕亦难护你周全。”陆旭道:“陛下明察,臣愿将赈灾期间所行之事,逐一呈报,若有半句虚言,甘愿受罚。”朱元璋点头道:“好,朕给你三日时间,将赈灾期间所行之事,详加呈报,若有不实,休怪朕无情。”
陆旭出宫之后,立即召集心腹幕僚,彻查此事。不久便查明,此事乃杨宪所为,其借江南士绅之名,伪造账目,捏造证据,欲借此扳倒陆旭。陆旭冷笑一声,道:“杨宪此人,惯于权谋,然此次却太过拙劣,朕岂会轻信?”遂连夜整理江南赈灾期间的账册、文书、奏报,详加校对,确保无一字虚言。
三日后,陆旭将详尽奏章呈至御前,并附上江南巡抚、苏州知府、扬州知府等地方官员的联名保举,证明其赈灾之举,皆为实情。朱元璋览奏,神色渐缓,遂道:“陆旭,你果真忠心为国,朕心甚慰。至于那封密奏,朕已命锦衣卫彻查,若查出幕后之人,定严惩不贷。”陆旭叩首道:“臣谢陛下明察,定当更加勤勉,不负皇恩。”
此事虽告一段落,然陆旭心中明白,杨宪不会就此罢休。果然,数日后,杨宪联合数名朝臣,上奏弹劾陆旭,言其“专权跋扈,僭越礼制”,并列举其数项“罪状”,诸如“擅自调动军粮”、“私自任命江南官员”、“与江南士绅私通书信”等。朱元璋览奏,虽未轻信,然亦不得不重视,遂下令锦衣卫彻查。
陆旭深知,此次若不能彻底扳倒杨宪,自己恐难安身。他遂暗中命人搜集杨宪贪腐之证,并联合礼部尚书宋濂、兵部尚书徐达等人,共同上奏,揭露杨宪党羽在户部贪污受贿、中饱私囊之事。朱元璋览奏,震怒不已,遂下令锦衣卫彻查杨宪一党。
数日后,锦衣卫查明杨宪确有贪腐之实,并牵连多名朝臣。朱元璋大怒,遂于洪武十六年,下令将杨宪革职查办,并抄没其家产,其党羽亦多被贬谪或处死。此案震动朝野,许多曾与杨宪勾结的官员纷纷自请辞官,以求自保。
陆旭虽未直接参与此案,然因其清廉正直,深受朱元璋信任,遂于洪武十七年,被任命为太子太傅,专责教授太子朱标治国之道。朱标年少有为,聪慧好学,对陆旭极为敬重,每日清晨必至陆府请教治国之策。陆旭亦倾囊相授,将自己多年为官之道,悉数传授于太子。
观音奴见夫君虽年事已高,仍勤勉为国,心中既欣慰又担忧。她常劝陆旭保重身体,陆旭却笑道:“我陆氏家训有云:‘忠君爱国,心存社稷’。若能为太子辅佐,助其成为一代明君,我便无憾矣。”观音奴闻言,只得叹息作罢。
洪武十八年,陆旭年事已高,遂请辞太子太傅一职,归隐陆府。朱元璋念其功绩,特赐“清风亮节”匾额,并命太子朱标亲赴陆府,拜陆旭为太傅,教授太子治国之道。
陆旭晚年归隐,于陆府讲学授徒,子弟皆受其教诲,陆氏一门,世代书香,名垂青史。观音奴亦随夫归隐,二人相敬如宾,共度晚年。
陆旭临终前,召集子弟,嘱咐道:“我陆氏家训十条,乃立身之本,尔等须谨记于心,世代传承。若能恪守家训,修身齐家,忠君爱国,便可无愧于心,无愧于世。”众子弟含泪应诺。
陆旭安然辞世,享年七十六岁。朱元璋闻讯,辍朝三日,赐谥“文忠”,并命礼部为其立碑,以彰其功绩。陆氏一门,遂成大明一代望族,名垂千古。
一秒记住【笔趣阁】
biquge120.net,更新快,无弹窗!